
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微信咨詢顧問二維碼
影響企業鐵路專用線安全因素錯綜復雜,但主要因素有人員、設備、環境、管理四大方面。本文精益生產咨詢公司通過對企業鐵路專用線存在問題進行認真分析,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從人才隊伍建設,作業環境整治、線路設備養護,規章制度完善四個方面,闡述實現安全“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意義,對企業鐵路專用線安全管理及鐵路專用線改擴建具有一定的指導與借鑒作用。
鐵路安全管理
一、鐵路專用線安全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精益化管理的內涵
精益管理源于精益生產,起源于日本。精益化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精”、“益”二字上。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產要素;益,即所有經營活動都要有益、有效,并具有經濟性。精益化是多個關鍵要素互相影響形成的,包括標準化作業、每日目標責任制和紀律等。精益生產即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所占用的資源、降低管理和運營成本為目標的生產方式和業績改進策略,同時它又是一種改善的理念和文化。
(二)鐵路專用線的定義與作用
鐵路專用線是指由企業或者其它單位管理與國家鐵路或者其它鐵路線路接軌的岔線。實施鐵路專用線的安全精益化管理,對企業、國民經濟意義重大。具體表現:1.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及總體效益。2.降低專用線維修費用。3.促進國有鐵路的發展,保證鐵路樞紐高速運營。4.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二、鐵路專用線安全管理現狀
(一)作業環境
鐵路專用線受地理條件限制,作業環境差。線路兩側侵限嚴重,道口多,車輛、行人過往頻繁,且站場不能夠全封閉管理,調車作業遠、偏、散、無規律,干擾正常作業的情況時常發生,致使現場管控較為困難。
(二)線路設備
企業線路彎道多、坡度大,道口及塌陷區段多等特點,經常造成軌道的軌距、水平、方向、高低等幾何尺寸偏差,這給運輸安全造成極大隱患,導致了安全條件“先天不足”。
(三)人員素質
部分企業員工素質低,業務技能差,安全意識淡薄。主要表現:一是企業鐵路專用線職工大多來自非鐵路專業院校,專業技術知識缺乏。二是企業缺乏專業培訓的師資力量,對職工業務技能培養不夠。三是職工安全意識不強,對作業中的違章違紀,存在麻痹思想、僥幸心理,造成人員、崗位的安全隱患。
三、鐵路專用線安全精益化管理途徑
(一)強化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
在安全生產中,人的因素始終是決定性的,推行精益化管理必須依賴于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主要從以下三方面抓起。
1.重視干部的選拔與培養。
“問題在現場、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干部在安全生產管理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領導干部既是倡導者、策劃者,又是執行者、實施者。故對能夠以身作則,深入一線,責任心強,敢于擔當的干部要選拔任用到關鍵崗位。其次,構建人崗相宜,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
2.重視培訓的質量與效果。
培訓作為安全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是提高職工素質、促進企業安全生產的一種有效措施。培訓更要注重實效,內容要精、措施要細,針對不同的工種,開展不同形式的培訓。培訓的實施也要因人而異,不同的對象,培訓的重點不盡相同。
(二)堅持作業環境整治與線路設備養護持續化
1.加大作業環境整治力度。
對鐵路專用線的安全距離界線進行重新標劃,定期對周邊環境加強治理,及時清理垃圾、雜草、樹木。對防護信號設備,按照《鐵路技術管理規程》進行統一規劃,對顏色、大小、高度進行標準設置。加強道口管理,完善站場作業區域管理,對開放式、半開放式的站場,實現全封閉管理。
2.加強線路設備養護標準。
每月對全線設備進行一次“三全”檢查,對軌距、水平、高低、方向、三角坑等幾何尺寸及其它結構狀態全面查看是否符合標準.同時加強信號設備、通訊設備、機車車輛的保養。
(三)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安全管理體系
1.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是職工的行為準則,在管理中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規章制度必須要有極強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內容切合企業實際;有清晰的管理流程和職責分工;便于各級人員參與管理。做到管理標準明確,工作標準準確,操作規程精確。
2.完善安全管理體系。
完善安全管理體系主要完善四項機制:完善隱患排查整改機制、完善違章治理機制。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完善安全激勵機制。從而建立超前預防與風險預控的管理機制,建立一套成熟、有效、快捷的隱患排查、治理、反饋、和驗收體系,讓事故隱患從查出、處理、復查、反饋等環節上形成有效的閉環。
結論:鐵路運輸安全因素錯綜復雜,鐵路專用線的安全管理直接影響到鐵路及企業的發展,實現鐵路專用線安全精益化管理,必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創新管理思路,利用“精益化”管理手段,全面打造“安全、集優、精益、超越”的企業單位。
建立生產有序、管理順暢,操作規范,士氣高昂、高質量、低成本、短交期的作業現場;
為企業規劃設計一套由內到外的形象升級,外觀視覺價值體現、內在的管理內涵體現;
全員參與設備管理高產出和低成本運營,提升設備管理能力,維護能力,提高效率
構建班組生產管理體系、循環評價、人才育成、持續改善、績效管理、文化養成體系;
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交期、增加利潤,讓管理更系統科學,執行力更強
對工廠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合理安排,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優化物流、改善工作環境等